第(3/3)页 身份属于临时工。 社办企业的情况就更复杂了。 属于公社的集体企业。 性质半工半农。 干着工人活,身份却是农民。 三类企业的经费,全部来自公社,工厂,街道。 它们的出现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工作问题。 却也给上面添加了大量负担。 77年开始,国家便开始削减下发给各部门的经费。 国有企业,街道,公社本身都在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。 还要给下面的子企业发工资。 恶性循环逐渐形成。 “层层叠加,包袱只会越来越大,必须找几个企业和工厂当试点,走出一条不同的路。” “比如自负盈亏,自己想法找饭吃。” “以点带面,让社办企业,大小集体,一些在饥荒备战年代,仓促上马的工厂看看,靠自己想办法,也能走出一条出路,也能吃饱肚子。” 林凯峰大胆断言。 继续坐等靠,四类企业和工厂会和他们上级单位一块断粮。 “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,毫不留情。” 方博年掐灭手里香烟,说道:“话难听,但理就是这个理。” “远的不说,就说市机械厂,为了安顿厂里职工的返城知青子女,开了个大集体。” “说的大集体,更像是托儿所。” “情况比县机械厂几个月前还要糟糕,这些大小集体,根本就不具备独自生产的能力。” “确实需要立两个典型给众人打个样,让他们懂得,自己给自己挣饭钱。” 这些企业和工厂存在问题,统一集中在一点。 缺乏自主造血。 没有自创资金来源的能力。 每天不是混吃等死,就是干点边角料工作。 没动力,没能力。 渐渐成为了吸血的包袱。 第(3/3)页